科學家用腦細胞製造出「類電腦」 可望比人工神經網路效率更高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不稀奇了,近日一組科學家運用實驗室培養的腦細胞建立迷你大腦,希望能連結眾多迷你大腦成為超高效率生物電腦。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不稀奇了,近日一組科學家運用實驗室培養的腦細胞建立迷你大腦,希望能連結眾多迷你大腦成為超高效率生物電腦。

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科學疆域》(Frontiers in Science)期刊發表的一篇論文,闡述「類器官智慧」(Organoid Intelligence, OI)的跨領域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是以人類皮膚組織取得的幹細胞,在實驗室培養出包含神經元的腦細胞微型堆疊,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腦細胞可儲存資訊,且可訓練來學習有如電腦一般執行簡單運算等任務,他們相信這「類器官」會比人工神經網路效率更高。

約翰霍普金斯微生物學教授John Hartung指出,矽材料建立的電腦數字計算能力較強,但人類大腦更擅長學習。他指出,2017年的AlphaGo是以16萬次圍棋賽局的資料訓練而成,相當於一個人一天下5小時,全部花超過175年的結果。而生物大腦儲存資訊和學習的同時,能量耗用率又比傳統電腦更高,這是生物電腦相較傳統電腦更大優勢。

這群科學家已經成功訓練迷你電腦完成簡單任務。2021年科學家已成功訓練類器官打電玩遊戲Pong。

但是在建立出能執行真正複雜任務的超級生物電腦之前,還有長路要走。因為實驗室培養出的微型腦實在太小,數量還得現行的5萬個細胞,增加到至少1,000萬個細胞。

除了數量外,研究人員也在開發讓類器官彼此連結的新方法,以便將獲得的知識傳給其他類大腦。他們現在開發的是一種腦波帽,是以收、發類大腦波訊號的小型電極包覆而成的彈型罩。

雖然類器官智慧才剛起步,但科學家對其潛力十分振奮。Hartung說,也許有一天可以培養出一個個人化的類大腦,就能協助深受神經病變如阿茲海默症所苦的病人,以及測試某種物質,如殺蟲劑是否會引發記憶體或學習問題。

來源:Futurism

關於我們

自1990年創刊UXmaster雜誌,1991年獲得美國LAN Magazine獨家授權中文版,2006年獲得CMP Network Computing授權,2009年合併CMP Network Magazine獨家授權中文版,2014年轉型為《網路資訊》雜誌網站,為台灣中小企業協助技術領導者落實企業策略,了解網路規劃及應用,為企業網路應用、管理、MIS、IT人員必備之專業雜誌網站。


與我們聯絡

加入《網路資訊》雜誌社群

© Copyright 2022 本站版權所有,禁止任意轉載 網路資訊雜誌 / 心動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聯絡電話:+886 2 2943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