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好雲端將管不好企業 IT!多雲管理平台成為企業新寵
今天從大到中小型企業都仰賴雲端服務支援新專案、保持競爭力和獲取更高的績效。在一般多雲策略下,一家企業會使用不同公有雲服務的組合,依據基礎架構和應用選擇最適合的環境。
公有雲最大訴求是它價格平民化、全球涵蓋廣度,並有多種「用多少付多少」的服務。此外,廠商也逐漸提升產品安全性,以及滿足過去做不到而阻礙重大部署的法規需求。現在愈來愈多企業 IT 環境內包含 IaaS 、各種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的組合,也用起更多 SaaS。
企業選擇多雲部署理由百百種。例如選擇 IaaS 是為了確保更高的可用性、備援及災難回復更快及降低 DDoS(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帶來的風險。此外,公司資料爆炸也促使企業尋找方案來處理不同型態的資料。
有多種雲方便企業為不同作業搭配適合的平台,還能和廠商談到最划算的 SLA 和合約。但這也讓企業面臨多雲管理的問題。
本文目錄
多雲增加複雜性
多雲環境三大理想境界是密切整合、運作順暢及一致性。然而多雲的管理往往增添多一層 IT 複雜性。例如,管控雲端增生(cloud crawl)佔用了原本用在其他更重要事物上的寶貴 IT 時間和資源。
在資料爆增的今天,IT 管理壓力大得不得了。IT 主管的首要任務之一是確保雲端上的企業資訊獲得妥善管理和防護。IT 還需要滿足公司治理要求、嚴格的國際法規。歐盟 GDPR 上路後,就更要繃緊神經做好資料保護和管理。多雲管理平台就是為了幫助 IT 部門整合分散的雲端環境,更容易在相容平台執行作業,滿足成本、穩定度及進階服務的要求。
多雲管理平台的優、缺點
作為一個彈性、可客製化的底層,多雲管理平台提供自助服務環境,供用戶調撥儲存或運算等雲端資源。透過提升透通性,IT 就能有效追蹤效能表現、解決問題和精準預測及控管使用成本,減少雲端增生的困擾。
但另一方面,多雲管理平台這市場還很新,各路人馬都有,像是 IBM Cloud Brokerage(前身為 cloudMatrix)、VMware Realie 及 Microsoft Operations Magement Suite,他們主要整合大型服務供應商,往往不管利基業者。這類看品牌的多雲管理平台搭配他們主推的技術用起來就很順。
多雲策略該如何制訂?
多個 IaaS 管理起來可是相當困難。如果你以為多個 SaaS 的帳單管理已經很難,不妨見試一下不同 IaaS 廠商的帳單吧。隨著 IaaS 業者逐步擴大他們的專屬服務和開發工具,被廠商綁死的問題將雪上加霜。許多 IT 人員發現,愈來愈多實驗性質的專案(pet project)、孤島系統或影子 IT 使他們已經被綁死在各種雲上。
不幸的是,現今一些主打跨雲相容、建立開放標準的計畫,如 OpenStack 和 Eucalyptus 都顯得虎頭蛇尾。但請還不要放希望。Amazon 拒絕擁抱 Kubernetes 反而促使多家 IaaS 廠商聯合推動共通容器協同平台。還有多家功能即服務(function-as-a-service)平台允許各家 IaaS 運算資源。
最後,企業要的不只是多雲或雲端服務,還需要有工具、標準或平台幫他們阻隔掉底層架構的複雜性,使不同雲跑起來好比一朵雲,這是最終目標。雲端基礎架構資源走向普及化的一天是否會到來還說不準,但今天,千萬別讓多雲浪潮讓你忘了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