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雲棲大會:馬雲缺席的第一年 接棒者張勇不只談五新更要談百新
這是阿里巴巴的開發者大會正式以雲棲大會之名舉辦以來的第五年,也是馬雲缺席的第一年。2019 年,馬雲正式在阿里巴巴 20 週年慶祝晚會上卸任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執行長)一職,交棒給去年甫接任阿里巴巴研究院-達摩院院長的張勇。
因此,今年的雲棲大會,也是馬雲正式缺席的第一年,新任執行長的張勇,會如何帶領阿里巴巴走出自己的路?

本文目錄
不止馬規張隨 更要跟上國際腳步
2016 年,馬雲在雲棲大會上提出了「五新」策略,認為應該在零售、製造、金融、技術與資源方面,融合新興技術帶來嶄新面貌。3 年後,張勇延續了馬雲的策略,並打算拓展到全產業,為阿里巴巴制訂了「百新」的發展思維。
「我們的工業、醫療、農業與教育等各行各業,都在全面走向數字化(數位化)的運營,與數字化的產業升級,全面走向數字化與智能化(智慧化),」張勇在大會主題演講中表示:「而要實現數字化經濟(數位經濟)時代的石油與發動機,也必須要依靠大數據 (Big Data) 與運算力 (Compute)。」
大數據與運算力成為今年雲棲大會的主題-「數與智」,展現出阿里巴巴過去投資在雲端平台、軟體技術與半導體科技的成果。張勇認為阿里雲的雲端運算平台,能夠支持超巨量的交易工作,處理超巨大的資料;而長期發展的 AI 運算科技與去年才成立的平頭哥半導體,則帶領阿里巴巴走向自主的 AI 科技。
因此,張勇進一步闡釋「百新」策略的實踐方向,表示阿里巴巴的雲端運算平台,並不能單純只視為一種運算的基礎建設,「阿里巴巴今年是 20 週年,經歷了 20 年的發展,我們已經形成了從商業、金融、物流到雲計算(雲端運算)的基礎設施,希望在數字經濟時代也能夠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換言之,張勇希望透過結合阿里巴巴的資源、技術與雲端平台,整合成「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作業系統)」,協助客戶走向數位經濟,共同實現數位化,更實現智慧化。

而所謂的智慧化,張勇強調是希望能夠實現「雲端一體」,讓雲端運算與終端裝置可以即時互動,實現「智聯網」,加上行動技術,讓阿里巴巴的雲端平台成為結合工作平台、服務平台與企業平台的載體。


阿里巴巴訂定數位轉型四大關鍵:雲端、大數據、IoT 與行動協同
為何阿里巴巴認為自己的雲端平台有能力協助客戶發展數位經濟?阿里巴巴集團技術長兼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首次揭露阿里巴巴今年的資料處理量達 3,000PB(Petabyte),以 1TB 容量的硬碟來換算,便是 300 萬顆硬碟的資料量。

「但這與全球未來可能成長至 175ZB 的數據(資料)量相比,阿里巴巴所處理的數據量可說是滄海一粟。」張建鋒表示數位經濟的兩大支柱就是大數據與運算力,從阿里巴巴目前處理的資料量來看,數位經濟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已經連續 5 年,數位經濟所貢獻的 GDP 已經超過全(中)國 GDP 的 50%,今年更達到 67.9%,」張建鋒說道:「各位可以試想,若干年後若沒有數字化對經濟帶來的影響,將比沒有計算機更可怕。過去經濟成長的動力,來自於各式各樣的資源累積,而未來要提升經濟,要累積的卻是創新,提昇效率。」
張建鋒認為今天之所以能夠享受數位經濟的成長,是來自於現代化的資訊技術。其中,張建鋒認為帶動數位化升級的四大關鍵技術為雲端、大數據、IoT 與行動協同。
在大會演講上,張建鋒舉出浙江省的資料串通案例,表示當政府將資料與應用搬上雲端之後,政府各部門間的資料就可以相互調用,大量減少開立證明的工作與成本。省內的兩百多座醫院也實現了「先看病後付費」,不必擔心病患診療完之後偷跑離開,透過身份識別系統就可以一路追蹤費用的支付狀況。

張建鋒再舉出中國浩豐集團為例,是一家以農業為主的公司,透過雲端與 IoT 技術,將所有的設備相互連線,透過公有雲端應用系統,原有的基礎設施變成為公共服務的一部份。「透過雲端服務,中小企業也可以做到工業互聯網。」張建鋒如是說。
很明顯,阿里巴巴認為公有雲是中國企業實現數位轉型的最佳方式,透過阿里雲提供的各項運算與 AI 服務,不論哪一種垂直產業,都能夠快速發展適合自己的應用與服務提供給終端用戶。
王堅期望阿里巴巴掌握開創技術的歷史地位
然而,過去兩年主導城市大腦專案的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對數位經濟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不應該說是數字經濟,而是經濟數字,因為本質上應該是經濟,而不是數字化。」王堅表示他個人過去一年半的公開演講,都不曾提到數字經濟一詞,直到中國官方開始提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定義,與西方歐洲市場走向不一樣的道路,反而符合阿里巴巴在 10 年前就已提出「以數據為中心的雲計算」架構,因此阿里巴巴才真正全面擁抱數位經濟的發展。
這反映了阿里巴巴的願景與策略,不變的是以資料為中心,變的是阿里巴巴的角色與歷史定位。
雲棲大會 10 年以來,王堅觀察到當年一開始來參加雲棲大會的多半是網站站長,「但現在這些人都不見了,我相信今天來開會的,可能過 5 年也不見了,因為時代不斷在發展,而我一次次看到新的發展,才是最美好的部分。」王堅認為阿里巴巴應該要思考不同的策略與歷史定位,例如阿里巴巴可說是中國行動支付技術的開創者,從原本單純的收付款,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行動支付服務,甚至成為中國消費者主要的支付工具。「但開創者與技術使用者擁有截然不同的歷史定位,以阿里巴巴的技術與能力來看,不應該也不能只是技術使用者而已,而是應該要開創技術的歷史定位。」
做為中國網路行業中最先進的開發者大會之一,在馬雲退休之後,雲棲大會似乎也逐漸告別過去以技術唯重的形象,開始加入更多數位升級與數位經濟的題材。在新任掌門人張勇的帶領下,是否真能達到「百業創新」的願景,值得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