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程師在新加坡實測 Grab 步行外送員 不只是當外賣哥
目前食物外送的熱潮幾乎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了,反正就是承襲共享經濟的模式,出賣你的時間換取金錢報酬。跑腿人人都會,不知道這波熱潮可以持續多久。筆者也想要感受一下這種服務業的工作模式,於是就註冊了外送員的帳號,開始了兼職的外送人生。在跑腿之餘,也有說不完的心得想要分享。
本文目錄
東南亞的外送服務-Grab 與 Gojek
筆者生活在新加坡,這邊也有各種的共享經濟服務。從大家都知道的私召車,幾乎已經是確定失敗的共享單車,還有現在最熱忙的食物外送,各種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才有的服務,幾乎都看得到。當然,競爭也是非常的激烈。從誠實蜜蜂 (Honestbee) 的業務幾乎是與破產無異、Obike 開始變成廢鐵,更還不出押金;還有台灣地區讀者可能不知道的 Uber 退出東南亞業務,就知道共享經濟不是這麼容易做起來的。
提到 Uber 退出東南亞業務,就不得不提目前在東南亞各據一方的 Grab 與 Gojek。前者主要服務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市場,目前逐漸拓展業務到越南等地。後者從印尼發跡,有人說是印尼在地化的 Grab 跟 Uber,幾乎稱霸印尼的共享經濟市場。在 Uber 退出並出售業務後,由 Grab 全面接手。個人的感想是 Grab 目前在新加坡幾乎是難以撼動,新的市場進入者幾乎是沒有生存空間。至少叫車跟外賣這兩件事情,報章媒體上有放話過的挑戰者,無法動搖 Grab 的市場地位。即使祭出高額補貼,也只有殺敵一百,自損五千的情況。
我只是想註冊一個服務來玩,趁現在這些平台業者還有獎勵制度下,能撈救撈。簡單評估,開私召車的成本太高,而且風險很大。新加坡本來擁車成本就高,筆者更不可能為了開共享車去買一台車,所以不考慮。改把注意力放在食物外送上,排除剛收掉的誠實蜜蜂 Honestbee,現在最熱門的就是三家 Grab、Foodpanda 還有 Deliveroo。後面兩者的工作彈性比較低,必須接受排班,而且必須有機車、腳踏車或者電動滑板車。自備這些交通工具聽起來很合理,但是筆者被 Grab 可以用步行作為外送方式的理由吸引。配合新加坡政府每天日行萬步有錢拿的政策,Grab 這個步行外送根本是互補。外加還想運動健身的考量,筆者就登記了 Grab 的外送員。經過一個月的等待審核,終於拿到外送包跟制服,開始我的兼職外送人生。

步行確實可行 反正我只是業餘兼職
也許讀者聽起來不可思議,竟然用步行送外賣?但是這在新加坡是確實可行的。按照全國畫一的都市規劃,每個住宅區的步行距離內都有大型商場,包辦生活的需要。加上準備拿來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小販中心,幾乎是住宅區內百步可及。如果只是單純以跑腿的眼光看待外賣,讓步行作為交通運輸方式不無道理。
帳號開通之後,就是開始分派任務了。因為是步行,最遠的外送距離大概都在 2.5 公里內。最近遇到不少次商場前門購買,送到後門其他店家或是隔壁大樓這種不到 100 甚至 50 公尺的情況。非常爽的訂單,取餐後十分鐘就完成遞送,酬勞立刻被記帳。而一般有點距離的外送,步行也能體現價值。沒有停車的困擾,單車或是機車禁止通行的問題,加上步行可以按照經驗抄小路,單行道也沒在怕。另一方面,步行的食物外送,反而不容易出現湯汁濺出這種狀況,消費者客訴的問題會減少許多。
對於筆者來講,本來就有正職的工作。外送只是運動健身的玩票性質,真的要發大財就不會做這件事了。步行幾乎沒有風險,不像汽機車有相對較高的交通意外機率,缺點就是完成遞送任務的時間會比其他方式長,錢會少賺不少。
所以到底可以賺多少錢?
講了一大堆,讀者最在乎的事情還是這樣玩票,到底可以有多少收入?以筆者每天晚上下班晚餐前後跑去送兩小時,週六日沒事情就一天各花四到五小時(午餐跟晚餐時間尖峰時間各 2.5 小時)。送個外賣賺點零用錢的不計得失及玩票心態,最理想的狀況一周可以入帳 200 至 250 元新加坡幣(約 4,500 到 5,700 新台幣),一個月下來 18,000 到 20,000 台幣的額外收入不成問題。這個數字聽起來很好看,但是不要忘了這裡是新加坡。800 新幣的收入大概只比全職女傭的狀況好而已,對筆者而言就是補貼飯錢跟水電費而已。
每周收入計算,是包含每單的底薪跟獎金。目前的情況一單平均大概可以收到 5 元到 6 元新幣,如果是極短距離,一單入帳 4.7 新幣也不成問題。獎金的部分,一天基本上送四單以上,每單多 0.5 元新幣,如果是市中心商業區則多 1 元。每周平常日達到 15 單或者 25 單,獎金再另外計算。周末送 8 單或 15 單,一樣有獎金。獎金就是俗稱的解任務,會讓人解上癮。會有那種再拚一下,差個幾單就有獎金了的心理,讓參與者不知不覺的解任務拚獎金。以上這個單數,還是給步行者的。如果是機動車輛的外送員,挑戰與獎金的幅度還會大幅增加。

聽起來非常豐厚的獎金,其實近期已經大幅縮水了。Grab 慢慢的把任務獎金的門檻提高,例如以前平常日送三單,周末只要累積五單以上就給賞,現在分別提高到四單跟八單。我想台灣最近發起的罷工,就是這個規則談不攏,畢竟這是專職外送員的獲利來源。新加坡這邊也是有同樣的問題,但是因為國情不同,沒有罷工抗議的場面。

根據有人刻意放出來的收入結單,一天工作 12 小時的專職機車外送員,在巔峰時期月入 6,000 新幣是有沒問題的。這種拿命換錢的高收入,也造成有人出租外送帳號的奇特現象。因為在新加坡不是人人可以送外賣,平台高額補貼外送員導致的業外收入,成為一些外籍工作者或鄰國馬來西亞居民覬覦的項目,於是找人租帳號送起外賣。外送服務員與服務平台的雇傭關係只是單純的合作夥伴,不涉及保險跟醫療還有稅務等問題。這個模糊空間,也避過了新加坡公積金制度的監管,不若正常居民需要預先扣除薪資 20% 進公積金。收入 6,000,就是實拿 6,000,曾經非常誘人的收入吸引不少人專職外送。
透過外送感受各種消費者的千奇百怪
根據觀察,絕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是搭配折扣碼下單,可能是滿額打折或是免外送費。這也是現在電子商務的特色,用大筆的預算燒錢綁住用戶。在折扣加持之後,消費者的已經被慣壞了,沒有折扣就不買。或者,寧可用外送消費平常會吃的餐廳,打折之後比自己到店家吃還要便宜。筆者就遇到過不少次,在同一賣場內,公共區域用餐的消費者下單要你跑腿到賣場內餐廳取餐。也許是因為這樣比起在店內吃可以省下 10% 服務費。
當然,合理的省錢小聰明,是消費者自己的創意。如果惡意玩弄系統,製造外送員的麻煩就太過分了。由於外送的 App 配合地理定位,會劃分餐廳可以接單的範圍,限制消費者下單。筆者就遇到過消費者故意選擇錯誤的送餐地址,然後等你去取餐才私訊告知正確地址。兩個地址之間相距不短的距離,如果依照正確地址,餐廳不會接單。還有一種可能,是消費者想要省按照距離計算的外送服務費,於是惡意的玩弄系統。遇到這些情況,就是不要客氣,直接讓客服介入把訂單取消。也不必在乎用戶評價了。

飲食服務與周遭的生態也跟著改變
賺外快的人越來越多之後,對外送員補貼開始漸進式的減少,反正平台不愁沒有外送員。對店家的影響是原本的外送員會越來越難找人,因為外送平台的每小時收入可以拉到 15 到 20 元新幣一小時,誰還要賺一小時 8 元左右的收入?餐廳的部分,也出現經營成本墊高的問題,理由是外送平台的抽成非常高。普遍 30% 的佣金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店家乾脆把外賣售價提高。有些店家也出現外送員大排長龍的情況(尤其遇到平台促銷的時候),或多或少影響店內的用餐品質。
以環保的角度看外賣,外賣絕對是製造大量的垃圾。本身的免洗餐具不提,平台業者的外送專用紙袋必須提供,而且不回收利用,產生非常可觀的紙袋用量。從交通安全的面向思考,現在滿街跑的外送員,為了衝外送量而高速駕駛已經造成用路安全的問題。行人的步行空間,也因電動腳踏車與滑板車外送員被擠壓,撞到人的意外事故也不罕見。持有電動交通工具的家庭變多,充電不慎造成火災的案例逐季增加。
不知道外送賺外快的熱潮還能持續多久?對用戶跟外送員的兩邊補貼,絕對是非常燒錢的事,等錢燒完了而對手沒有認輸出場,遊戲就差不多結束了。反正對我沒風險就加減繼續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