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NetEvents 全球峰會:向史丹佛教授 David Cheriton 學習投資矽谷

每一位成功創業者的背後,都有一個早期投資者的伯樂。 在矽谷,這樣的伯樂常常是同一個人:史丹佛大學教授-大衛‧薛瑞頓(David Cheriton),今年在美國聖荷西(San Jose)舉辦的2018 NetEvents全球媒體與分析師大會(Global Press & Analyst Summit),開幕演講請來在矽谷極具傳奇色彩的David Cheriton,分享投資矽谷創業團隊的經驗與心得。

矽谷 (Silicon Valley) 向來是科技創業者的聖地,週遭還有許多以科技見長的大學學府如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共同孕育出知名科技公司如 Google、Cisco 等。然而,少有人知的是,每一位成功創業者的背後,都有一個早期投資者的伯樂。

在矽谷,這樣的伯樂常常是同一個人:史丹佛大學教授-大衛‧薛瑞頓 (David Cheriton),以 10 萬美元投資 Google,這筆投資在 14 年後超過 10 億美元

今年在美國聖荷西 (San Jose) 舉辦的 2018 NetEvents 全球媒體與分析師大會 (Global Press & Analyst Summit),開幕演講請來在矽谷極具傳奇色彩的 David Cheriton,分享投資矽谷創業團隊的經驗與心得。

史丹佛教授 David Cheriton,同時也是傳奇投資人。
Credit: Libraene Hsieh

投資 Google 的傳奇故事

許多人之所以認識 David Cheriton,是因為 Google。但少有人知的是,當初 David Cheriton 認識 Google 創辦人 Sergey Brin 的過程「並不科技」。

「當年我在史丹佛大學遇到一位攻讀 PhD 的博士生,」David Cheriton 說道:「我們都喜歡溜直排輪,甚至還在史丹佛的電腦科技大樓一起溜直排輪,是因為有相同的運動喜好而認識。他叫做 Sergey Brin。」

某天,Sergey Brin 和同伴們做了一個與當時市場上所有技術都不同的搜尋引擎 (search engine),不知道該如何繼續發展,於是決定向大學教授 David Cheriton 請教,表示希望能夠將搜尋引擎技術「授權」(賣)給當時的大公司。

「我心想既然你們有此打算,那就介紹在矽谷我所認識最棒的智慧財產權律師給他們認識。」David Cheriton 表示:「但我也勸他們,這個搜尋引擎技術是你們的孩子,得先把這個技術養大一點再考慮出路。」

幾個月後,他們到各家公司-包括雅虎 (Yahoo)-兜售授權不果,於是沮喪的告訴 David Cheriton:「好吧,你是對的,我們得自己開一家公司來發展這項技術。」

於是 Sergey Brin 與 Larry Page 在史丹佛電腦科技大樓用一堆拼湊起來的硬體開始建立 Google 搜尋引擎,並希望 David Cheriton 能協助募資。因此,David Cheriton 找了先前曾一起創立 Granite System(後被 Cisco 收購)的 Andy Bechtolsheim 等人來共同參與投資,並簽了張 10 萬美元的支票參與 Google 的早期投資。

其實先前外傳 Sergey Brin 本來不認識 David Cheriton 的說法不盡屬實

「其實 Google 並非當時第一個搜尋引擎,」David Cheriton 指出:「但其他的入口網站 (portal) 或搜尋引擎的搜尋結果非常糟糕,常令人感到非常沮喪,而 Google 只是真正做好搜尋這件事情。而搜尋這件事情,代表了人類與動物之間最基本的不同:天生的好奇心與對資訊的渴望。要滿足此點,就必須做好搜尋這件事情。」

那麼,搜尋引擎該靠什麼賺錢呢?顯然美國廣播通訊業之父-David Sarnoff 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付費訂閱或是賣廣告。當時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已經證明使用者付費訂閱搜尋服務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建立廣告模式才是經營之道。「再次證明先行者往往不是最後的成功者。」David Cheriton 表示。

另一個傳奇:VMware

VMware 則是另一個映證 David Cheriton「不搶第一」投資哲學的案例。

「我同時也是 VMware 的早期投資者,」David Cheriton 說道:「VMware 並非第一家研發虛擬機器技術的公司,IBM 在 1970 年代便研發了虛擬機器技術,讓兩種不同的作業系統可以同時在一個大型主機如 IBM 370 上執行。不過 IBM 的技術當時無法用在個人電腦 (PC) 上,所以虛擬機器技術無法普及化。」

David Cheriton 當時在史丹佛大學中聘僱了 Mendel Rosenblum(後為 VMware 的創始人之一),因緣際會投資 VMware 的創立。「當時我發現多數人用電腦時,在 Windows 作業系統上只執行一個應用程式,主因是 Windows 底層技術不夠好,若同時執行兩個以上的應用程式,彼此之間會相互搶資源造成系統不穩定。」

但使用虛擬機器技術,則可以在一台 PC Server 上執行多個 Windows OS 實體,每個實體執行一個應用程式即可,最後這個方式也見證了 VMware 得以在 PC Server 市場上快速發展。換言之,VMware 並不是第一個發明虛擬機器技術的廠商,但卻正好隨著 PC Server 市場的成長,解決企業使用 PC Server 的痛點而快速成長,再度證實 David Cheriton 的眼光獨到。

打敗網路巨人 Cisco 的 Arista

隨後,David Cheriton 接著參與投資另一家新興交換器廠商-Arista。「再強調一次,首創產品的公司不見得就是取得成功的那一家公司,」David Cheriton 說道:「當時我有一名 PhD 博士生 Dapeng Zhu 與我一同做研究,他認為可以將研究成果商業化,並希望透過我募集資金。」

David Cheriton 找來當年一同投資 Google 的 Andy Bechtolsheim,以及之前教過的學生包括 Ken Duda、Hugh Holbrook 等人與 Mansour Karam 等其他在史丹佛大學認識的人一同加入。

但 Arista 一開始的發展並不順利,雖然有很棒的團隊,但做出來的產品並不受市場歡迎。「千萬不要對初始的創業方向一心盲從。」David Cheriton 點出矽谷創業的成功關鍵。於是 Andy Bechtolsheim 很快地重新設定 Arista 的產品策略,看中雲端運算時代來臨,10GbE 網路將是大型資料中心網路的關鍵,對超高速網路交換器將會產生龐大的需求。

「當 Cisco 正忙著併購 Flip 相機時,我們則瞄準成長最快、獲利率最驚人的領域,」David Cheriton 解釋道:「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雲端級資料中心領域擊敗 Cisco,是因為 Cisco 在 10GbE 領域的產品定價非常昂貴,畢竟 Cisco 得要保護其他低階的產品線銷售;反觀 Arista 完全沒有包袱,可以用合理的價格獲得市場青睞。」

換言之,Cisco 因為公司規模太大,反而創造出 Andy Bechtolsheim 所稱之的「價格保護傘」,卻是保護了競爭者。

下一頁:公有雲等於勸大家不必自備大腦?


    Pages: 1
  • 2
關於我們

自 1990 年創刊 UXmaster 雜誌,1991 年獲得美國 LAN Magazine 獨家授權中文版,2006 年獲得 CMP Network Computing 授權,2009 年合併 CMP Network Magazine 獨家授權中文版,2014 年轉型為《網路資訊》雜誌網站,為台灣中小企業協助技術領導者落實企業策略,了解網路規劃及應用,為企業網路應用、管理、MIS、IT 人員必備之專業雜誌網站。


與我們聯絡

加入《網路資訊》雜誌社群

© Copyright 2023 本站版權所有,禁止任意轉載 網路資訊雜誌 / 心動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聯絡電話:+886 2 29432416

探索更多來自 網路資訊雜誌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