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企業使用了各種防護設備與工具後仍然無法有效防禦?為何以前的防禦方式開始失效?其實問題均指向無法做到內網持續性風險評估與變化監控,達到持續性風險揭露。
為何企業使用了各種防護設備與工具後仍然無法有效防禦?為何以前的防禦方式開始失效?其實問題均指向無法做到內網持續性風險評估與變化監控,達到持續性風險揭露。
「關鍵基礎設施可說是國家的本,內容涵蓋金融、電信、製造、物流運輸、醫療、油水電等多種幾乎每天或隨時都需要的社會功效機能,一旦遭受資安攻擊而癱瘓其後者不堪設想。」FireEye亞太區系統工程副總裁黃獻順點出關鍵基礎設施的資安重要性。
「早在疫情開始之前,Splunk即在內部討論企業在實現遠距辦公後當如何進行其資安管理。」Splunk認證架構師同時也是Splunk安全主題專家許力仁告訴大眾Splunk對遠距辦公的新資訊環境早有資安設想。
「資安的首要必須能看到威脅,掌握威脅的樣態、動向等,才能夠加以防護,而能否看到就在於企業是否已落實可視化環境。」Gigamon台灣區銷售總監錢旭光一語道破紮實構築資安的馬步基本功。
「我們不會買一個很昂貴的金櫃然後裡頭只放一塊錢,意即我們必須用有限的資源去做到最有效的資安防護。」Progress Software技術總監同時擁有CISSP認證的林逸軒一語道出資安的現實課題。
「與過往的2/3/4G相比,5G帶來更廣泛、更具潛力也更具想像空間的應用,例如智慧城市、自駕車、遠距手術等,但伴隨而來的則是更高的資安挑戰。」思科台灣技術長馮志良提醒大眾對新科技的到來當抱持謹慎態度。
「在去年,數位轉型對企業而言仍可能是個選項,但今年可謂是疫情年,無論是企業的業務方式、大眾的生活習慣等都有了明顯的改變,對此勢必要加速轉型。」Palo Alto Networks代理資安顧問陳宇君分享此觀察體悟作為開場。
「與近期我國成功防疫(COVID-19)一樣,去年8月衛福部與相關30多間院所遭受衍生型WannaCry惡意程式攻擊,而後能抵禦,相較於4年前WannaCry攻擊英國醫療機構,衝擊明顯為輕,此主要在於我國有完備的醫療三大法律架構,以及落實關鍵資訊基礎建設(CII)之防護措施。」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龐一鳴表示。
自 1990 年創刊 UXmaster 雜誌,1991 年獲得美國 LAN Magazine 獨家授權中文版,2006 年獲得 CMP Network Computing 授權,2009 年合併 CMP Network Magazine 獨家授權中文版,2014 年轉型為《網路資訊》雜誌網站,為台灣中小企業協助技術領導者落實企業策略,了解網路規劃及應用,為企業網路應用、管理、MIS、IT 人員必備之專業雜誌網站。
© Copyright 2022 本站版權所有,禁止任意轉載 網路資訊雜誌 / 心動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聯絡電話:+886 2 29432416